在搜集四國遍路資料以後,我開始規劃行程,這時才發現這八十八間寺廟之間的距離有的近,有的遠。例如,「68番札所神惠院」與「69番札所觀音寺」是相互比鄰的。而「37番札所岩本寺」與「38番札所金剛福寺」兩寺之間距離達85公里之遙。另外,「23番札所藥王寺」與「24番札所最御崎寺」兩寺之間距離亦達77公里。這些兩寺之間有長距離的間隔,當然不可能一天之內走完,所以在規劃每日的行程時,就得計劃每天以走30公里左右的距離為目標,因此就有可能遇到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窘境。如何解決這個住宿的問題,我就想到採用「野宿」的方式過夜,因此露營帳篷變成必備的裝備。帳篷的重量要輕,單人份的型式成為採購考量的因素,尋尋覓覓好不容易買到一個重量只有625公克的帳篷。有了帳篷,就得準備睡墊,在比較了多種睡墊品牌之後,最後我選了一個只有455公克的睡墊。買這些裝備時,發現越輕的裝備越貴,當考量到每天背負的重量及這些裝備的經濟效益後,我只好忍痛買了輕便但昂貴的野宿裝備。
另外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帳篷的營釘及健行杖是否能隨背包上飛機? 還是得託運? 經洽詢航空公司,所得的答案是需要託運,於是如何包裝野宿的準備,又得研究一番。最終決定買了背包袋,可以將所有的裝備放置於背包袋內,遇到下雨時,此背包袋亦有防雨淋濕的功能。
住宿問題解決了,民生問題也是去要面對克服的,若健行時找不到餐廳、食堂或便利商店時,總不能讓肚子挨餓,必須買點口糧以備不時之需。
此外,雨衣和換洗衣物皆不能少,在把每件物品放進背包時,必須考量其重量,而且必須達到斤斤計較的地步。最後秤了一下整個裝備的重量,發現整個裝備竟然有8公斤。所幸現在的背包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把全部背包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整個背部, 而非只在肩膀上。
此行是一趟宗教之旅,進入日本寺廟要如何參拜,看了日本的書籍才知曉參拜的儀式如下:
- 先整理衣物,雙手合十敬禮。
- 寺前有洗手台,需先用水杓子杓水洗手,先洗左手然後洗右手,再漱口,最後清洗水杓子。
- 敲鐘
- 本堂前投納札 (註:一種寫上自己名字住所,用意為秉告菩薩大師的紙條),寫上自己的姓名及住址,點蠟燭,線香,賽錢,頌經 (合掌禮拜開經偈,般若心經,御本尊真言,光明真言,御寶號,回向文,合掌禮拜)。
- 同本堂行禮方式,再到大師堂進行一次。
- 納經所用墨書和朱印,取得御影。
- 離開寺院出山門,要回頭行個禮再告退。
由此可見,進入日本的寺廟是要遵守某些規矩的,既然來了總要循規蹈矩,才不會失禮。
體能與心理的訓練
有了兩年前西班牙朝聖之旅的經驗,我對體能自我訓練也就駕輕就熟,每天2小時10公里的十八尖山是必備的基本課程。偶而我也走「景觀大道」經「寶山鄉」到「頭份」的「斗煥坪」,總之,有機會我就用徒步的方式代替搭乘交通工具。
在心理上,我也因為後勤裝備準備充分,再加上相關資訊及報導一再閱讀,比起上次的西班牙朝聖之旅,我覺得有信心多了。不過還是有些朋友對我的遍路之旅不表認同,他們認為我已年近七十不宜再做如此艱鉅的挑戰。然而我的想法是,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修行亦然。再不接受挑戰,等走不動時,再想去圓夢只能扼腕嘆息,徒呼負負;何不趁能走動時,完成我赴日本四國遍路之旅的心願?
益堂 2017.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