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作文50+4] No.28 : 抗戰當然是蔣委員長領導的 - 9.3 軍人節
國府前行政院長郝柏村近日參觀在北京的抗日戰爭紀念館和盧溝橋,事後他向記者表示,抗日戰爭是蔣委員長所領導的,郝又說《共赴國難宣言》應被提及,他認為這是證明蔣領導抗戰的重要文獻。
《共赴國難宣言》是中共透過南京中央通訊社在1937年9月22日發表的,共產黨當時擺出光明磊落的姿態,願意在國難當頭,與國民黨攜手抗日,共赴國難,史稱國共第二次合作。共軍願意接受國軍收編,納入番號分別叫做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及新編第四軍。第八路軍的軍長是朱徳,副軍長彭徳懷,歸第二戰區司令閻錫山指揮;新編第四軍軍長分別是項英、劉少奇 、葉挺等,指揮官是顧祝同。顧祝同和閻錫山雖然沒有實質指揮共軍,但在軍事建制上,共軍隸屬國軍,應是不爭的事實。
國共這次合作,也有蘇聯的因素。中國抗戰不久,歐洲戰事隨即爆發,1939年9月, 徳國佔領波蘭;1941年6月, 希特勒揮軍進攻蘇聯,蘇聯歐洲戰局告急。史達林認為:如果日本在中國戰場佔了上風,日本與徳國將會集結,對蘇聯採夾擊之勢,蘇聯首腹受敵,前途堪慮。史達林在強大壓力下,乃訓令中國共產黨,謂當務之急,是要加強與國民黨的全面合作,堅決支持蔣委員長,鞏固強化中國抗日的力量,如果在中國戰場能夠有效牽制日本人,蘇聯在亞洲則可暫保安穩,史達林便可以專事對付徳國在歐洲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之下,共軍不可能脫離國軍而獨撐抗日戰局,按照中國共產黨國去一貫的說法:八年抗日戰爭,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參加浴血奮鬥,最終贏得光榮勝利。如果是這麼說,我們必須要問,八年抗戰中,蔣介石在哪裡?國軍又在哪裡?國民政府是不是也消失而不存在了呢?
抗戰打了七年,國軍與日軍歷經了盧溝橋、淞滬、南京、武漢、徐州等24次大會戰(兩次遠征異國)、117次大戰役和 38,931次小戰役,結果國軍死傷322.79萬,而共軍卻由原來的七萬軍隊增加到120萬,這說明國軍打的是正面戰爭,共軍則主導敵後戰場。敵後戰基本上是毛澤東「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進」的游擊戰法。這種戰法,一方面可以減少死傷兵員,另一方面可以發展和壯大自己,所以當抗戰正酣,硝煙四射,打的如火如荼之際,共黨人尚能在後方陝北和延安好整以暇地搞整風運動。無怪乎文革之時,毛對來訪的日本社會黨議員說,「我們感謝日本皇軍,不是你們侵略大半個中國,我們中國共產黨沒有今天」。毛當然不是隨便講的,但也說明共黨並沒有全面抗戰,那麼抗日戰爭如何解釋由共黨領導全國人民參加浴血奮而最終贏得光榮勝利的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宣布投降。同年9月2日上午九時,盟軍在停泊日本東京灣的美國「 密蘇里 」艦上舉行受降儀式,中國的受降代表是陸軍一級上將徐永昌; 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於9月9日上午在南京中央軍校的大禮堂舉行,中國受降代是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徐永昌和何應欽都是國民政府指派的代表,我們因此要問,抗日戰爭如果是共黨打下來的,最起碼受降代表應該由共產黨而非國民黨來推派,共產黨有功不居,拱手讓給國民黨,明顯不合常理。
清初史學家章學誠在《史徳》中指出:「蓋欲爲良者,當慎辨於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我們應該尊重史料,反應史實,要慎辨自我主觀與史實客觀之間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前中共主席胡錦濤講的「抗戰期間,存在著由國民黨所領導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對戰爭」,聽起來好像給了國民黨一些地位,但就史論史,胡還是沒有說出全貌。
Music: 國防部慶祝建國百年音樂會
莫大軍 2014.09.03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