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作文50+7] No.40 :「安寧療護 」上課心得





2015年年底, 「美華慈心關懷聯盟」邀請趙可式博士來舊金山灣區傳授 「生命末期療護訓練」。讓我對於「拒絶無效醫療」, 「享有專業照護」, 「落實知的權利」, 「共創生命圓滿」等觀念有了初步的認識, 於是渴望有機會對這些觀念有更深入的學習。 尤其經歷了多次親人生離死別之後, 能不能讓臨終病人減少疼痛? 讓病人知道自已的病況到了 什麼程度? 讓家屬安然接受哀慟之不可避免, 如何協助家屬度過困境? 這些都是我在2017年元月到 「希望之心 」"Heart of Hope Hospice Care” 課前的期待。

訓練期間,每週三晚上的課是我很興奮等待的時刻, 因為每次課題都可以聽到充實的理論, 精彩的個案, 和同學之間親切的互動關懷, 特別是上課的地點離家近, 不必開遠程,也無需浪費時間奔波在路上, 真是方便 。 以前沒想到助人者的動機是什麼? 省察生命的品質有何意義? 也沒想到「同理心」的培養這麼不易。 為了做老師交代的功課, 我必須一次又一次和同學們演練不同的角色, 終於摸索到一點方向和頭緒。教導我們的維珊老師經驗豐富, 在醫院担任社工師期間, 曾經陪伴過一千多位臨終病人, 信手拈來都是很好的例子和借鏡。她推薦我們看了很多電影、短片、和文章,在在都讓我充實新知, 真是活到老學到老. 書到用時方恨少 。

最深得我心的是,可以免費借書, 大大滿足我的求知慾. 這期間,我讀了以下這幾本書籍 :

1 《死亡如此靠近》: 作者分享她所依靠的力量。有話語、信仰、音樂、微笑、運動、文字創作…等,才能長期從事陪伴工作 。尤其 「及時」修補人生中的恩怨情仇, 才能從傷痛中慢慢走出, 活得安心, 活得自在 。

2 《醫師與生死》: 這是一本趙可式教授不幸罹患癌症後, 決心探討生死大事, 親自訪問了56位醫生的摘要。這本書有助讀者了解醫師的想法, 才能和他們有良好的互動.。

3 《最後的擁抱》(Final Gifts) :  本書討論「臨死覺知」比瀕死症狀更可靠, 它讓我了解 「活著是最好的禮物, 善終是是最美的祝福」。把活著的每一天都變成值得感謝的一天。

4《當傷痛來臨》: 書中討論 「陪伴」的修練 ; 陪伴是感受對方的氣息與情感, 不急著帶對方離開原來的位置, 而是與他一起感受同一的生命景象, 形成情感交流。這本書幫助我尊重生命的親密, 感受關愛具有如此溫暖的撫慰力。

5 《我願陪伴你》(Lessens For the Living) : 作者把在安寧療護當義工的經驗, 領悟到寬恕、 道歉、放下、 同情/同理、用心溝通, 無條件付出…這些都是生命的重要玏課. 「生命寧可短而有意義, 也不要長而虛妄。」

6  《道別之後》(After Goodbye) : 作者建議 「放手」, 要哀傷的對方以手握他的指尖, 把他的情緒害怕、 憤怒、 憂慮…釋放出來。 因爲溫柔的握手, 勝過千言萬語。 「單飛」時, 另一半不見了,  但有些東西仍會留下, 以「回憶」平衡「哀傷」, 換個名字為 「紀念」, 將就些也無妨。 生命是場盛宴, 但大部分人把自已餓死。 ( 如想不開,  鑽牛角尖 。)

7  《追逐日光》 (Chasing Daylight) : 作者曾是「位高權重」,名聞全球大企業的執行長, 才五十出頭就不幸被診斷出腦癌。在生命最後的一百天裡, 他領悟到過去的輝煌成就和億萬家財, 在死亡面前,全都無濟於事。於是他把自已邁向死亡的過程,轉化為靈魂之旅;虔誠天主教友的他, 盡力找機會與神職人員晤談, 樞機主教 Egan告訴他,提升靈性的層次, 避免愛爾蘭人悔恨交加的情緒 (因作者是愛爾蘭後裔) 。這個改變使他更有智慧和包容力, 平靜地接受突發的苦難。 他規畫了美好的道別, 並把它當作是最後的企畫案, 緬懷並感謝他人對自已的好。 他趁著還有体力, 與親友回憶過去相處的時光。他感受了眼前的幸福, 這些他以前竟渾然不覺, 自以為是讓工作的壓力把喜樂悄悄推開,直到生命的終點才體會 "Simple is fine", 簡樸見真醇。 若我們也有這些領悟,那就不虛此生了。

我很慶幸選擇來上這些有意義的 「生命關懷」之課程. 希望日後有機會發揮所學, 陪伴臨終病人和家屬。



明昭  2018.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