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作文50+3] No 25: 出入國門行囊裡的變化


李建復 -♫《忘川》

年初計畫配合八奇返臺時間,也同時回來做個陪客,與同學相聚。到了七月卻不能成行。

遲了一個月回台北。四日晚十時抵達岳父母的台北寓所。一進屋內,電視上的新聞臺都是在現場直撥總統府前白衫軍的抗議活動。

每次回臺北,航程加上來往飛機場的時間大約要在路上折騰二十小時。接下來還要有幾天時間調整時差。通常是行程排得愈緊湊,調整時差需要的時間愈短。反而是有充分休息時間的狀況時, 時差要多幾天才能調整過來。

近 年來我返台的時段多在十月至次年三月之間。上一回在暑期回國,該是二十年前與孩子們回來遊橫貫公路。這次停留一週,沒有連絡附小同學,只是趁著父親節陪陪 岳父母。一個星期裡,每天的溫度都達九十度。其中有一天傍晚時間,下了一陣暴雨。父親節當天臺北的高溫還破了記錄。我自覺對酷熱的承受度已大不如前。

在 一整個星期的時間裡,我的時差都沒能調整過來。半夜裡眼睛直瞪著天花板,輾轉難眠,數羊催眠也無效。數著,數著,在腦海走過的竟然是過去四十年搭機往來芝 加哥與臺北之間,行李中曾經攜帶的物品。我是民國六十二年八月出國。當時行李中有行前遵循留學指南中的建議,去中華商場購買有中國風味的小工藝品。留學指 南提到這些小禮物,可以贈送指導教授或寄宿家庭。結果若干年後,大部分的禮物都沒有送人,最後成為自己懷鄉的擺飾。

第一次回國是四年之後的春節,兩歲的女兒與我們同行。因為是首次還鄉,為每位將拜望的親友像辦年貨的方式準備了禮物。領帶、絲巾、香水、魚子醬、雪茄、巧克力。不過這是僅此一次的舉動。以後回國再也沒有如此敲鑼打鼓。

回程返美,我只帶了鳳梨酥給公司的同事分享。相較當年,今日販售鳳梨酥的華麗包裝,不可同日而語。再下一次回國,已是民國七十五年前後。來、去攜帶的禮物都是少量且簡單。

隨著父母年歲漸高,我們返台的頻率增加,每年至少一次。我們為老人家帶回的多為中國城購買大陸出產的鳳尾魚、筍尖、榨菜罐頭,以解老人家對家鄉味的懷念。那是仍在禁匪貨的時代。到了兩岸通航之後,這些物品臺灣都買得到,就不再帶這些罐頭。

後來國內流行喝紅酒,我們每回就帶兩瓶紅酒。再後來又流行服用善純維他命。善純雖然國內也有生產, 有些國內的親友似乎認為國外產的藥性更足。直到現在,善純仍頗受歡迎。

另一樣最常帶回的伴手禮是芝加哥本地的名牌巧克力。在臺灣不作興過萬聖節的時期,我也喜歡帶些萬聖節的糖果。現在到了十月,臺北的大賣廠裡有滿貨架五彩繽紛的萬聖節糖果,帶這類糖果回來就沒有什麼意義。

每次帶回美國的糕餅糖果多半是給公司同事嘗新。鳳梨酥、綠豆糕、太陽餅是最典型的。也有部分是與同住芝加哥的臺灣同胞分享家鄉的風味,互通有無。尤其有些物品,如蜜餞、茶葉、白果,老外不知欣賞。現在大家都接近退休,回臺頻率增加,似乎互通有無已經不需要了。

在 主流非主流政爭與隨後的政黨輪替的一段時間,我對國內的藍綠攻防,民主演進,常有關注。那幾年回臺北,都會去牯嶺街和光華商場的舊書店買舊的傳記文學和黨 外雜誌。看傳記文學也算是捧冠英的場,當時冠英的文章常常出現其中。看黨外雜誌則是要知己知彼,自許不要「為反對而反對」。舊書重得要命,每次把五十磅重 的行李箱,高舉過頭,放進機艙裡的行李格,都是險象環生。近年來,有了雅虎、谷歌,資訊隨手可得,就不需跑舊書店了。不過我還是念舊,兩年前還去了趟牯嶺 街。整條街就只剩緊鄰的兩家舊書店,店家說我想找的舊書都已被陸客掃光。

有時也會因為聽聞有什麼好吃,臨時起意,行前購物。我曾經在市場排長隊,買又大,又重的整張哈爾濱大餅,第二天一大早,又帶著還是溫熱的大餅上路。我也曾帶過正當節令的糖炒栗子和月餅。

不論是傳記文學和黨外雜誌的精神食糧或是甜美的糕餅糖果,都是歷歷在目,而且嘴角留香,如在夢中。睜開疲憊的眼皮,天光仍是似亮非亮。夏夜裡窗型冷氣沉重的哼吟,掺雜著摩托車疾駛而過稀疏的尾聲。


八月廿五、六兩日, 在美國東半邊的附小同學將借益堂夫婦及他兄嫂訪費城之便,以碧瑤寓所為基點,同學聚會。目前已知照照、台娟、有威、王正、瓊林、美波、年智而且是除有威外(因夫婿先前有約, 不克成行)都將雙雙出席。期待盛況,興奮不已。

益堂將於月中先停芝加哥。屆時希望新竹來的稀客,讓我也能略盡地主之誼,嚐嚐美國版的中國菜。


年智 2013.8.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