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作文50+8] No. 38: 再訪四國遍路(15)
行走遍路第十五天,雖然我搭的飛機在中午11:35才起飛,我還是早早就抵達「高松機場」候機。由於這個機場的的國際班機不多,它的國際出境大廳候機室非常安靜,只有我一位旅客。我就趁這個機會省思並回顧一下行走遍路十五天的心得。
今年五月初我與「富邦產物保險公司」前董事長,石先生夫婦一起前往英國旅遊,石夫人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習佛甚久,而且佛學造詣高深。在我們談起行走四國遍路時,我向她表示自己對佛學的了解相當膚淺。但她告訴我,習佛有很多種方式,例如「行禪」就是一種方式,因為透過行禪,我們能夠增加長途跋涉時的耐力,進而增加禪修本身的耐力。如此「坐禪」和「行禪」交替練習,這對於身體各部門器官的健康有所助益,尤其是對消化器官及提升專注力特別有效。石夫人的鼓勵是讓我再次行走遍路的原動力之一。
這是第二次行走遍路,我的目標是行走去年以車代步的遍路路段。我不求一定要走完全程,我的主要目的是要體驗那些未曾走過的路徑,並欣賞沿途的風光 。然而才走了三天的路,在第四天,我的腳底就開始發燙,因此我改以用騎自行車的方式完成接下來的行程,這次一共參拜了43間寺廟。若非山路中斷,我可能會完成88間寺廟的參拜。行走遍路確實是一項艱鉅的苦行憎行程,若沒有健康的身體及堅定不移的意志是無法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的,當然「天時地利人和」也擔任了重要的角色。若是問我:「走第一次遍路和第二次遍路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我的答案肯定是:「隨著歲月日增,體力一年不如一年,我有『時不予我』的感覺。」所以我更加鼓勵自己和老婆,趁能走動就要盡量遠行,不要等到無法行動時,才後悔莫及。
這次行走遍路,我得到日本人熱忱的幫忙甚多。這些陌生人的慈悲為懷和無私的奉獻展現於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如修行。而且他們的善行與四國眾多寺廟所宣揚的慈悲為懷的佛家思維合而為一。佛教中所說的「慈悲為懷」,其真諦在於「慈為與樂,悲拔其苦」。此外,如何「不瞋」?究竟要如何超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羈絆?如何達到「不貪、不恚、不癡」的境界 ?我想最簡單的修行方式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省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心思並予以修正,然後身體力行。我認為衆生天生皆有善根,唯有努力增長善根,才能修行正果。若不自助助人,即使佛陀就在身旁,也無濟於事。
已故的「余光中」教授曾經寫過一篇「旅行之意義」的文章。它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瞭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加寬廣。
我非常同意余教授對旅行意義的觀點。我寫下行走遍路的心得,不是要告訴大家,我來過這裡。行走遍路改變了我的氣質,使我的目光和心胸更加長遠和廣闊。我深信我將會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台灣到「四國」並不算遠,這次我壯志未酬,還有45間寺廟等著我去修行,「南無大師遍照金剛,同行二人」。
益堂2018.12.3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