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作文50+4] No.40 : 高雄氣爆與台灣石化業


 石化業可以說是民生工業的基礎。原油、天然氣加工後的產品包括:化學原料、肥料、塑膠、纖維紡織、橡膠輪胎...幾乎包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各行業,所以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一定擁有自己的石化工業。

 台灣不產石油,全部都靠海運進口,港口附近就成為石化工業用地首選,日據時代台灣第一座煉油廠就在高雄半屏山,光復後就成為中油工廠。民國57年楠梓建立第一座輕油裂解廠(一輕)提供石化原料給中下游廠商、開始了台灣石化工業。民國62年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第九項就是「發展石化」在高雄郊區仁武、大社及林圓成立石化工業區。創造出日後的台灣奇蹟及世界一流的台塑集團。

 當年工廠建在市郊,原料進口在港區,運輸必需靠管路,管線經過之地區經過多年經濟成長、郊區與城市連成一體。90年代曾經有計劃將「港口與石化中下游廠商全部連成一體,不再經過都市」:除了台塑麥寮六輕取得許可,之後東帝士的七輕及中油的八輕計劃,都因為環保、居民反對、土地無法取得而放棄。

 同一時間隨著中油發展,民營企業如李長榮、中石化、中纖、台聚、台橡..也在高雄快速成長。 使高雄成為台灣石化重鎮、創造出36萬個工作機會、一兆七千億的產值、佔台灣出口總額1/4。

 由於上中下游無法整合,從港區煉油廠到市郊中下游工廠,過去十年間增加了13條地下管路,高雄市政府每年也向每條管線徵收使用費用。

8.1高雄氣爆慘案暴露出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經營者在管理上許多不當;救援單位也缺乏專業的設備及訓練。

從當晚八九點前鎮區民眾報案疑似瓦斯外洩,三個多小時消防、環保單位都無法即早確定何種氣體、找出出事點,管制、疏散居民。石化業更是離譜,完全不像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發現管線壓力降低、不但沒有停止輸送、關閉管線、派員檢查、通知有關單位,還繼續輸送了132分鐘,造成約十噸液態丙烯隨排水箱涵向外擴散。

最後不幸發生氣爆、造成30人死亡,310人受傷,波及範圍達6公里,當地水、電、通訊、瓦斯全部停止。

 事後檢查報告發現
*出事處有三條管線:榮化四寸丙烯管、中石化六寸丙烯管及中油八寸乙烯管。 出現破裂的榮化四寸丙烯是1991年由中油代建,之後榮化從未進行檢查維修。
* 管線後來又被下水道排水工程箱涵包覆進去(1991年11月發包、1992年10完工)水氣不但加速了管線的腐蝕,箱涵也使得液態丙烯隨者排水道四處流竄,造成沿線大爆炸。

 事發後不但石化廠互相推卸責任,中央及地方政府也互相指責....至今中央損失一位部長,高雄市一位副市長、三位局長辭職。

從已公布的資料,這次事件其實是可以避免的、但由於許多人為錯誤累積在一起而不幸發生。
* 如果每個石化公司都能確實定期檢查管線安全 (為何沒有報告管線被下水道覆蓋?)
* 如果化學管線沒有被下水道排水箱涵包覆進去、就算漏洞至多只會引起大火不至導致氣爆。
* 如果石化公司監控人員了解危機處理步驟 :發現壓力異常,馬上停止輸送、關閉管線、派員檢查、通知有關單位。
* 如果消防、環保部門有全市地下管線佈置資料,擁有特別化學處理訓練、檢定設備、化學消防車...就不至於花費黃金三小時才檢查出漏氣是丙烯, 不至於為了稀釋瓦斯氣體消防員又噴灑了大量水, 更加速了液態丙烯的擴散。

 從工程方面著眼、解決方法很簡單:
 * 上策:成立石化專業區,將港口、煉油廠、上中下游廠商全部集中在一個特定區域。集中管理、專業負責。將有汙染、危險的工業與人囗密集的城市完全隔離,這是花費最高、時間最久但一勞永逸的方法,也是先進國家採用的方法。

 * 中策: 維持現有管路,增加安全檢查、自動監控系統、給予相關人士全新訓練、設備...以現今科技之進步這些都是可以作到之事。

 * 下策:以車輛運送石化原料(高雄市政府目前的方案, 統計學上比管線更容易出事)

 原本一件單純的工程專業問題最後又演變成政治選舉議題,真是國家社會人民的不幸。

 唯一可喜之事是全國人民的「愛心捐款」已經達到33億,遠遠超過高雄市政府能夠妥善處理範圍。

* 事情發生已經18天,除了國軍官兵完成清理工作,如何重建尚未定案,中央公布成立石化特區,高雄陳市長覺得「決定太快了」。
 * 今天 [8.18] 消息: 災民決定成立「自救會」要求國賠,因為市府除了發放過慰問金(標準不一)、但對「如何補償」隻字未提。

33億+16億中央補助 =每個人都會眼紅!

 竹麟   2014.10.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