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作文50+8] No.14: 英國之旅(十四):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距離「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 ) 大約165公里,但是距離並不影響我們前往造訪那裡的意願,因為我們年少時,曾唸過徐志摩所寫的《我所認識的康橋》及《再別康橋》兩篇文章。尤其《再別康橋》的最後那句「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牽引著我,但願有朝一日我能造訪康橋,親身體會一下徐志摩筆下的美景。

導遊首先安排我們前往康河(River Cam)搭乘船隻遊河,體驗一下船夫撐蒿(River Punting)行船於康河上的滋味。以前船夫是用竹桿撐船,現在皆改用鐵棍撐船 。船夫一邊撐船並沿途介紹所經過的景色,我們首先經過數學橋,據說這是「牛頓」設計的橋樑,他造橋不用一釘一鉚,不過現在所遺留下來的的不是原來的橋樑,因為人們要研究牛頓的橋樑設計把它原來的橋拆卸卻無法裝回去,只好用彷造的橋替代「牛頓」原來建的橋,不知道這個故事是否真實?

接著船隻緩緩地行駛到建於1441年成立的「國王學院」教堂(King's College),這棟宏偉的建築物有哥德式的門樓,船夫如數家珍地介紹「在1209年牛津大學發生暴亂,不少學生罹難,學生逃亡至此地,國王亨利三世庇護這些學生。到了1284年劍橋大學成立了「彼得學院」(Peterhouse),這是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河岸綠草如茵,楊柳隨風搖曳,我們逍遙於船上,可以約略揣摩出徐志摩筆下的《再別康橋》的意境。水面上不時有天鵝和母鴨引領著小鴨悠游著,一如徐志摩,我們被康河優雅的景色傾倒。

一會兒我們見到一座三環洞的橋樑,我們可以看到橋的倒影與橋身在水面相連結一起,構成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色。在不遠處我們見到一座唯一加蓋的橋樑,這是連結兩個學院的「嘆息橋」,牛津大學也有這種款式的橋樑,故事是同樣的:學生為了煩惱考試,走到此橋唉聲嘆息,看來學生都怕考試,牛津的學生如此,劍橋的的學生亦然。。

欣賞康河的美景之後,我們即前往有名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它建立於1546年,在學院門口右側種植了一棵蘋果樹,這棵蘋果樹是由牛頓家鄉的蘋果樹分枝過來的。去年在日本青森蘋果研究中心,我們也曾見到一棵由牛頓家鄉分枝而來的蘋果樹。可見牛頓的地心引力是多麼重要的發現。「三一學院」也產生了60位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的畢業校友除牛頓外,還有達爾文、羅素、霍金等不計其數,連新加坡的第三任總理,李顯龍先生 (Lee Hsien Loong) 也是由「三一學院」畢業的。劍橋大學在世界上排名是第二位,成績斐然。

在「國王學院」的對面「本篤街」的轉角置有一座叫做「聖體鐘」(Corpus Clock)的雕塑時鐘,這個鐘是由「約翰泰勒」(Dr. John Taylor)所構思及資助,於2008年9月19日由「史蒂芬霍金」(Steve Hawkins) 為其揭幕,這聖體鐘又稱為時間吞食器(the Time Eater Clock)。它的造型是用用一隻蚱蜢(Grasshopper)吞食一個具有刻度的不繡鋼圓盤。這上面沒有指針,也沒有數字,而是透過藍色發光二極體,來顯示時間,時鐘下銘文為拉丁文,錄自聖經約翰一書第二章第17節( mundus transit et concupiscentia ),意思是說,「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這種以戲劇性方式,提醒大家時間必將流逝,這應該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益堂 2018.8.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