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作文50+1] No29:如沐春風 -- 「 生命之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請欣賞 Tchaikovsky - Waltz of the Flowers

我們的編輯群邀請大家為「春天的啓示」發言。 我正巧收看了一節電視節目, 其談話內容和闡述的理念深得我心, 也有助統一自己的認知體系。 聽節目中受訪學者娓娓道來如沐春風。

今年四月三日美國公共電視查理柔士的談話節目介紹哈佛大學終身榮譽教授昆蟲學家,愛德華威爾遜教授新書: 社群物種征服地球 "Social Conquest of the Earth"

節目中提到的群體對群體層面的利他行為 (altruism) 近似儒家主張的「人性本善」、「 捨己為人」和在臺灣廣為推崇的大愛精神. 而與節目中另一個提到的個體對個體層面的利他行為對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在地球現存的全體物種中,如果以各物種的總體體重衡量白蟻、 螞蟻、 蜜蜂、黃蜂、人類皆名列前茅, (大象重, 但是現存總體數目不多. 總體體重遠不及螞蟻). 也可以說這些物種征服了地球。進化論學者一般歸類這些物種為成功進化的物種。

這些物種皆有高等社群組織。它們共通的行為特性有: 社群型群體生活、安全穩固的社會、 共同分責勞動、組成龐大有價值的巢穴、 收集食物、 滋養幼蟲至成長、部分個體 (蜂王、總統) 受到特殊待遇。

各物種的進化是在億萬年中, 由最原始的物種經過繁多的突變。 突變本身如迷魂陣中的轉彎,這些轉彎皆是意外。成為成功進化的物種,是這些幸運轉彎積累的結果。

僅 加惠有相同基因的其他個體的利他行為 -- 親屬競擇 (kin selection) ,常為進化論學者用於解釋物種進化的主要理論基礎。 但是, 這個經由捨棄個體自身基因的健全,進而增強其他具有相同遺傳基因個體的基因健全的進化理論,卻一直未能得以確認。 以此親屬競擇建構的數學模式甚至被証明是錯誤的。

在新書中威爾遜教授對於上述利他行為的理論缺口,提出更完整的改進理論。利他行為在於物競天擇過程中的影響有兩個層面:個體對個體(個體與個體在群體中競爭) 與群體對群體。而群體對群體層面的利他行為,對影響進化結果有壓倒性的優勢。先前的理論拘限在僅意到個體對個體層面。

群體對群體層面的利他行為的實質表象,是個體對同屬群體中其他並無相同遺傳基因的個體具同情心與同理心、樂於合作、慷慨善良。擁有此種利他行為, 正是成為成功進化物種的門檻。

利他行為並非錯覺假象,善良是可以傳承的特性,它使樂於合作的群體勝過精於算計的個體組合的群體。生物自己的自然力能抵制貪婪和欺騙行為的表面優勢。 利他行為是群體競擇可期待的結果。

威爾遜教授說這更完整的進化理論可以統一解釋分子基因學、 生物學、人類學、生物考古學。生物科學家以此為本,可以開始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合作研討。

年智 2012.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