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作文50+2] No13: 緬懷家父 寫於父親百年冥誕
請聆聽 王菲--心經
父親生於日據時代,他接受的是日本教育。但在父親小時候,先祖父就請漢文老師到家中教授父親漢學, 要他不忘自己的中國文化。由於日據時代統治者限制台灣人進入法政方面的學校,父親公學畢業後 ,即隻身遠赴宜蘭,就讀宜蘭農校。住校的生活,讓他養成獨立自主,不喜歡麻煩別人的習慣。
宜蘭農校畢業後,時值二次大戰,日軍缺糧,父親被派往竹南從事征糧工作。這本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父親待人親切、寬厚,不但沒有因此工作與人交惡,反而與當地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戰後,他時常帶家人前往竹南探訪友人敘舊,竹南友人每到新竹也必前來我們家拜訪,當然訪客少不了帶些農產品和鮮魚來給我們。時隔不久,父親必帶些新竹米粉、摃圓、味精等去回饋竹南友人,禮尚往來一番。他不僅對朋友如此,對佃農亦是如此。同時父親對鄉里鄰居困境者也適時伸出援手,對廟宇之奉獻亦慷慨解囊。父親常告誡我門子女「吃人一口,還人半斗」。這種處世待人的方式,深深影響到我們子女日後與人相處之道。
由於二次大戰期間,新竹機場是美軍空襲首要目標之一,父親曾經由竹南返新竹時,於搭火車途中遭遇美機襲擊,情急之下躲進水溝中,幸運地躲過一劫。日後他更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時光。美軍空襲期間,日本統治者施行糧食管制,父親深恐眾多子女,缺乏食物影響健康,常常由竹南背著食物返回新竹,又怕被日本人稽查到,不敢搭火車而用徒步的方式,把食物運回新竹。這是一段不算短的距離,父親每一步的腳印都傳達了他濃濃的父愛,也非常令我們不捨,父親要走那麼長遠的路,我們才有東西可吃而免於飢餓。在我記憶中,從小家中食物就不曾匱乏,因為每到中午市場收市,菜販、魚販都把賣不完的菜、魚、肉送到我們家中,雙親都照單全收,一來幫助他們解決無法賣出剩貨的問題,二來替父母省了去菜市場買菜的時間,有時明明昨天才買了貨,今天小販又來推銷,我兒時不懂人情事理,有時對來兜售的小販說些拒購之言詞,屢被雙親責備,叫我要多為他人設想,我們的舉手之勞可以幫忙別人又不吃虧,況且,家裡有個向美軍軍官離台時購買的大冰箱。所以這些小販對父母的協助常感念在心,到現在我們有時還受惠爸媽昔日所種下之福田。
父親雖然日後轉至金融機構工作,但在家中後院養著成群的雞鴨、整缸的泥鰍;我記得還曾養過羊和鴿子;家中花園種滿果樹如芭樂、葡萄、龍眼、蓮霧、梨子,這些當然是學農的父親辛苦耕耘的成果,我們雖住在都市卻享有農村生活的豐富物產和樂趣,養雞鴨、採果、澆水、除草亦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父親總是帶著子女從事這些勞力活動,讓我們養成勤勞的習慣。
先祖父從事營造業,一有閒錢就與友人共購農地、土地。田地部份歷經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因此,田地所剩無幾,對地租收入影響甚大,但父親對佃農還是盡量減輕他們的負擔;父親為保有這些財產,每年皆須繳一筆龐大的稅金,又要扶養六個小孩,所以父親相當節儉,也要求我們節省不要浪費。常言「有儉才有本」,現在回顧過往,父親能供應六個小孩,讓個個皆完成大學教育,其中三個姐妹還前往美國深造,在那重男輕女的時代,他對子女的教育之重視可見一斑。在我認為自己較懂事時,就建議父親何不處理些不動產,也不必如此辛苦,但父親告訴我;「鈔票隨時可以印製,土地無法印製」的道理。畢竟他曾經歷舊臺幣更換新台幣四萬元換一元的巨變。雖然當年父親的理財觀念較為保守,不過亦為我們奠定相當優渥的基礎,不致於讓我們成為無殼蝸牛族。「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於是深植我心。
我幼時身體不佳,常到蘇孟龍父親之診所「蘇內科」看病,自然而然就與蘇世藩醫師互相熟識。至長大,身體一有微恙就自行前往就診,某次蘇醫師對我說:「要是全國的百姓都有像你父親一樣的人格,我們就不須要有警察局、法院的設立。」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外人對父親的評價,做兒子的我,聽到讚美父親的話,讓我十分驕傲,我何其有幸有個好爸爸,雖然他不是達官顯要或企業鉅子,他只是個凡夫俗子,但他的身教更勝於言教,他和母親之間的相處尤其令我起敬,父母兩人越到晚年越互相扶持,每天天不亮,他們就手牽手到竹師附小運動場,慢步繞個十幾圈,讓人稱羨這對老人家之恩愛。
今年適逢父親百年冥誕,特地書寫一二我記憶中較為印象深刻之事,供自己緬懷父恩並與子女共勉,我要時時警惕自己,時常戒慎恐懼,師法家父的為人之道和體恤他養育子女的艱辛,並莫忘家父之諄諄教誨。我率我們家人向父親叩拜,祝福他百年生日快樂,也祝福他父親節快樂。
益堂敬筆 2012.8.4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