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作文50+4] No.100 : 胡宗南「成也蔣介石,敗也蔣介石」

抗戰勝利,蔣中正率國軍高級將領到南京中山陵謁陵.白崇禧(左五)、 何應欽(左三)隨在蔣中正(左四)身邊左右, 前排其他將領,薛岳(右二)、胡宗南(右三)、關麟征(左一)






蔣介石於 1949  年初下野之前,已在西南佈局,蔣把國共最後決戰,擺在西南。同年十一月伊始,共軍劉伯承、鄧小平和賀龍等六十萬大軍合圍重慶,點燃了國共西南之戰。蔣在十一月四日從台灣飛往重慶,但三十日重慶就被解放,蔣於解放當日清晨六時,在緊要關頭,從重慶白驛機場飛往成都,時共軍離重慶機場僅十里之遙

成都為開闊平原,缺乏屏障,不易防守,胡宗南以軍事考量,不主張重兵駐守成都。但蔣認為美、蘇在遠東(可能在朝鮮半島)終有一戰,國際形勢會生變化;同時宋美齡從華盛頓傳來消息,謂蔣若能穩住西南,牽制共軍,對美在遠東軍事行動相對有利的情況下,美自會幫蔣。蔣受鼓舞,乃令胡全力死守成都,爭取時效,以待美援,蔣希望這次能夠扭轉形勢,鹹魚翻身。

然事與願違,國軍撤退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共軍進攻的速度,蔣介石的算盤最後還是竹藍子打水一場空。國府遷台後,有四十七名監委認為胡擅離職守,貽誤軍機,西南之失,胡責無旁貸,主張依法對他提出彈劾,以束紀綱,再振軍威。其實胡的失敗,有主、客觀因素,憑心而論,蔣也有責任,監委彈劾之舉,以我來看,不過是猩猩作態,做給蔣看而已。蔣後來也幫助胡躲過這場政治風波,但從此不再重用和信任胡,來台後,胡雖再任軍職,但軍權已今非昔比,這對統帥過七十萬大軍,不可一世的胡宗南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胡受蔣青睞,始於北伐初期的棉湖戰役,當時陳炯明的林虎部率兵萬餘,直搗蔣的指揮所,就在蔣被擒的千鈞一髪之際,忽見胡帶領千名軍校生衝出重圍,以機槍猛烈橫掃敵營,打的林部驚慌失措,悻然退卻。因胡對蔣有保駕之功,從此受蔣重用,一路拔擢;胡對蔣也絕對忠誠,他被喻為蔣的「馬前一卒」,他是為蔣打天下、坐天下的方員大將,他一生的成功與失敗,可說是「成也蔣介石,敗也蔣介石」,是無法和蔣的成功與失敗分而論之的。
1962年2月17日,蒋介石親臨殯儀館,致祭胡宗南

可惜胡的個性過於深沉自信、獨斷專行、好大喜功,所以經常無警惕之心,乃至識人不明。蔣批胡「安份守己有餘,開創有為不足」;陳立夫指胡「雖有大志,而無大膽,不可以有為」,說明胡的才識平凡,缺乏幹略,只能是奉命行事的偏禆之將,若賦予沖繁避難、遺大投艱的大員之任,則有未逮,這是胡性格與作風的致命缺點,也是他屢遭挫折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胡之識人不明,以熊向輝為最,熊在胡身邊潛伏了九年,胡竟然毫無察覺或懷疑熊的可能破綻,造成黨國無法挽回的致命錯誤。當時潛伏在國民黨要員的共諜,有案可稽的如蔣在南京負責指揮作戰的劉斐和郭汝瑰、白崇禧的機參謝和賡、衛立煌的機秘趙榮聲、張治中的余湛邦,徐恩曾的錢壯飛等,然而以熊造成的傷害最大,影響最深,胡的一生功業勛名,也因此為之蒙塵。行筆至此,我對胡實有非不為也,是不能為也之嘆。


Music: 黃埔校歌/ 陸軍軍官學校校歌


莫大軍   寫於洛杉磯


註:熊向暉(1919年4月-2005年9月9日),原名熊匯荃, 安徽鳳陽人,生於山東省掖縣, 出身於官宦家庭,父親任湖北高等法院庭長。十七歲入清華大學中文系,求學其間秘密加入共產黨。畢業後受周恩來指示加入胡宗南的湖南青年第三戰地服務團,後受胡賞識到陸軍官校第七(西安分校)學習,成為黃埔十五期學生,期滿後成為胡之機要秘書,處理機密文件、軍事命令、講稿起草。這些重要消息都被轉送至中共,其中包括抗戰期間蔣兩次秘令胡宗南閃擊中共基地延安:第一次(1943)由駐重慶的董必武向輿論界洩露了蔣的命令,使之未行;第二次(1947)共黨中央提早撤出延安,只留一座空城救了共產黨

毛澤東曾稱讚熊的地下情報工作是中共情報工作最成功、最模範的事例:「一個人能頂幾個師」 。

1949年起,熊向暉先後任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辦公廳副主任、駐英代辦。1971年,擔任周恩來助理。1972年,任墨西哥大使。1973年末,任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1978年後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