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作文50 +2] No. 32: 紀念辛志平校長 (1912.9.18) 百歲誕辰兼懷竹中師友


請看更多相片

請欣賞 Johann Pachelbel - ♫ Canon in D Major

最近網路上反覆收到朋友寄來「二、三、四、五年級生(1930-1960出生的呆胞)的成長史」文章 ,或許是該文反映了這一世代的共同經驗和心聲,引發了不少讀者共鳴。轉寄者要我們這些當事人,在溫故知新之餘,拍拍手自我肯定一番。如果說我們過去真的曾對斯土斯民,有所貢獻,那造就我們的父母師長,理應起了不小的典範作用。
 
   一般公認,竹中的辛志平(1912-1985)、建中的賀翊新 (1897-1994) 和北一女的江學珠 (1901-1988) 等三位先生,是省立高中時代最富盛名的校長。他們長期治校,形塑校風,是莘莘學子懷念的教育家。由於他們貢獻卓著,幾年前,有人提議將他們入祀孔廟。

  新竹中學創校於1922年,是先父、二叔、三叔、五叔乃至我們兄弟(四弟世峰高一下轉學建中)的共同母校,五叔讀完省中初、高級部,我們四人則是辛校長招生入學的。

   竹中被推崇為五育並進之明星高中,和辛校長這位「人本教育實踐者」或「教育哲人」,絕對脫離不了關係。辛挍長訂「誠慧健毅」為校訓,並為蘇森墉老師譜曲的校歌填詞。
  
  辛校長34歲時成為接收省中的第一批校長,直到屆齡退休, 「我一生中只做兩件事,一個是對日抗戰,另一件事就是當新竹中學校長」。
  
  1945-1975這項空前絕後的紀錄,一方面是辛校長個人不求聞達所致,例如我們畢業那年(1967),建中賀校長屆退,就有風聞說由辛校長轉任,但事未果;另一方面則是當局對他的信任和尊重,要不然經國先生、王㫒將軍就不會委他照護章家兄弟了 。
  
  辛校長到仼後,不僅延續了創校以來游泳課和越野賽跑的傳統,而且開創了自由開放的校風。在校時參加動員月會,就見識過高我們一屆的孟玄學長(旅美政治評論員及專欄作家) 和校長「唇槍舌戰」。

  竹中子弟藍綠兼容(融) ,出了不少「 異議份子」,維基百科資料中,冠英兄就與蔣孝嚴、吳庚、曾有田(吳曾兩人曾任大法官)和許信良、林濁水、柯建銘、施性忠(轉學雄中)、蔡仁堅等並列政界知名校友;甚至辛校長據說還曾銜命赴美與校友溝通。
  
  辛校長造就人才無數,門下出了李遠川、李遠哲、李遠鵬(李季眉兄弟)、林明璋、黃鍔、廖運範、李歐梵(附小學長)、彭旭明、吳建福(我們同屆竹中狀元、保送 台大數學系)、劉國平(也是我們20屆)、江博明、陳力俊(清大校長)等中研院院士 (現有院士251人,加入舊制宋瑞樓院士,竹中校友計13人);黃崑巖、陳榮基(周照照姊夫)、張系國(陳張二人俱為附小學長)、傅偉勳、鄭愁予、苦苓、劉家昌、王 童、朱延平、蔡詩萍等濟濟多士,也都隸門牆。

   竹中人津津樂道美術、音樂、體育課程,其來有自。辛校長力抗升學主義洪流,教美術的李宴芳老師和音樂堂上的蘇森墉老師,得到他的全力支持,認真(嚴格)教學,竟成了學生眼中兩大「殺手」。我音樂和美術低空飛過,儘管多少動搖了我爭取(最後一屆)保送的機會和念頭,但我依然傾心竹中的全人教育。

  李老師和水彩畫大師藍蔭鼎系出同門,作品得過日本大展特選奬,他和先祖母、照照祖母以及翁定台學姐雙親是新竹佛教居士林同修,和祖母熟稔後,李老師談到我們兄弟,都稱我們是公「孫」。至於蘇老師創立指導的合唱團,頂著「九連霸、十冠王」的光環,於1971年,居然被教育廳要求退賽只做示範,更是一頁傳奇。

   還有循序漸進的長跑訓練,從跑操塲而後十八尖山越野,由三千米(高一)以至五千米(高三),路跑計時當天,抵達終點時,校長在校門口迎接加油的塲景,迄今歷歷在目。我們在學時,一年一度的水上運動會,有位同學猝死(溺斃?),辛校長鎮定如恆,堅持繼續舉行賽事。校長並未為此意外因噎廢食,日後終於完成將 風雨操場改建成游泳池的夙願。

  竹中學子心目中,術科奇葩外,尚有好幾位「名師」。自編數學教本的彭商育老師,是力保李遠哲操行甲等的班導師,他曾代理過校長,九十多嵗的竹中大老,依然耳聰目明;年輕時是校園型男的史作檉老師,捨台大就竹中(母校),有人稱他是「思想家詩人」,記者頼素鈴描寫史老師「新竹中學老早習慣史作檉的存在。數十年的竹中人,將史作檉視為重要的精神座標人物」,而今,年過七十的史老師,是否依然駐足東山、坐擁書海?

  我未曾受教彭史二師,但竹中名師中,幫我們兄弟補過習的趙制陽老師,以及張上鍾、蘇孟龍、張坤泰同我的英文啟蒙老師陳如鶴先生,卻令我感念良深。

  雖然無能管窺趙制陽老師詩詞歌賦的造詣,但他的提點,強化了我的國文能力。後來得知他是1949年「四六事件」受難的師院學生,1954應辛校長之聘來校,才得棲身,未免替他不值。數年前偕滋弟探訪趙師,一如年前同瓊英於五十年同學會前夕拜望郭達壯老師,對兩位老師幾十年來「居陋巷(宿舍)不改其樂」 的高風亮節,感佩莫名。

   溫文儒雅的陳如鶴老師,也曾受知於辛校長,他循循善誘,將家人最不看好的泰弟,教到高中聯考時英文滿分,成為我們兄妹之最,可見他啟發潛能的非凡功力。我自忖中英文差強人意,稍可告慰吾師。

   辛校長和許多老師的濃厚鄉音,成了竹中人最甜美的回憶,張系國學長 2006年4月18日的「快活林」短劇「回到末來:新竹」中,就拿校長的廣東腔,開了「鷄」與「知」難分的玩笑。張學長還不斷地拿校長對我們學生的稱謂(暱稱、口頭禪?)「小孩子」(發廣東音)串場,譲衆多校友一下子都回到從前。

   多年前,家母和幾位朋友,曾跟辛校長夫人,任教實踐家專的蔣忡箎副教授,學過烹飪。在那個上舘子尚未蔚成風氣的年代,添加了叉燒、臘肉、砂鍋魚頭,豐富了我們家的膳食內涵。辛校長儉樸從公,容我這個好吃學生遐想,以師母之善治中饋,校長口福必然不淺,也差可抒解案牘形勞。

    2008 年春節後二週,我們第20屆同學,循第8屆校友(李遠哲他們那屆)前例,在畢業滿40年後回校主辦校友會年會。我回到睽違多年的校園,說不上少小離家老大 回,見過老師、學長、同學、學弟, 陌生與熟悉感覺交錯,說來仍是有點不自在。匆忙間,只留下辛校長校訓題字、校門及諾貝爾獎牌紀念碑等到此一遊的紀錄。

    李遠哲獲頒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時,辛校長已逝世週年,雖無緣親見奬牌回贈母校,但辛校長早在1980時,就應已知李遠哲為出身竹中的第一位中研院院士。老實說,我覺得這座全國惟一的紀念碑,設計不夠大器,磁磚貼壁維護不易,可惜了李院長的奉獻。

   以往俗云「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四竹塹(新竹)、五諸羅(嘉義)、六大里杙(台中大里 )」,如今風華不再。而桃竹苗地區,武陵高中、竹科實中崛起,竹中不復獨占鰲頭。老學長口中,早年大專聯考時代,台北考埸,竹中光頭軍懾人聲勢的光景,更成了天寶遺事。
      
  緬懷辛志平校長、高梓校長,他們之於竹中、附小,就像蔡元培之於北大、傅斯年之於台大,校以人名,人以校名。我們對他們的感懷,套用2004 版「木馬屠城記」(Troy)片尾,Odysseus (奧德修斯、木馬獻策人)的道白: 「我與名垂不朽的巨人同行 .......... 我活在赫克拖 ( Hector) 的年代,我活在阿基里斯(Achilles) 的年代。」且讓我們這樣地告訴世人和後代「我們成長在偉大教育家髙梓和辛志平當家的學校裏。」吾愛吾師,吾愛母校。

   世澤 2012. 9.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