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泰也是竹小的,但是「英勇里」,應該比你們早一屆。 徐的書連奪十個禮拜「金石堂」第一名的銷售排名。
徐永泰《徐徐道來— 中國人應當認識的英國》序
每個人的寫作生命都會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重心,每個階段的節奏和奔赴目標,彼此都努力過,痛苦過,渴望過,心酸過,也心甜過。在各階段的努力過程中,我們會閃爍生命的亮點,這是以生命的銳氣,結晶而成的作品,而作品的存在,就證明在某個歷史年代中,作者活力、智力和體力的交會,縱然年華老去,但亮點依然閃爍,無可取代。與永泰相交相識,已越半世紀,深知他是誠心無限,大願無邊的人,讀他的書,總覺得會伸手向他索取些什麼;讀他的書,總覺得是種奇特的生命體驗。
從第一章的「回到未來」可以略窺永泰這幾年著論的心路,治學的範圍、方法、深度和廣度。書分十篇,每篇均是有感而發,信手拈來,援筆即成,快速正確,一劍擊喉;且情入人心,理以折人,嚴而不乏,變而不亂,不失韓愈「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的本意。永泰雖非職業作家,但能為文心轉:他可以嚴肅地談理論,但一轉筆,卻又幽默起來;勾起別人會心一笑之際,馬上又變成憂鬱的筆調去抒情了;人家正為此情產生美感之時,他又一偏筆鋒,正氣凜然地教訓起人,這種且忧且怔,乍悻乍愕,載欣載悒的筆法,貫穿全書,總在懍於惓惓然之後,止於矍然而令人起敬。
如果為文祇是為事實而推砌事實,沒有自己的思想,就不見個性。作者立一理,見一義,若能用自己的話直抒胸臆,有自己的風格,個性才能鮮明。徐博士在本書第七章「英國能不能擺脫過去殖民主義的思維」和第八章「大英博物館告訴你什麼」中,把握體旨,加意發揮,慎思明辨,在論點、論證與論據之間,除了能取得邏輯性的關聯與秩序之外,還提出一連串尖銳的問題,透過自己鮮明的思路和個性,在格言的形式裡,譲讀書細細去思考,我覺得這是全書的核心部分。
我總認為,英國發動的殖民主義戰爭,本質上他們自以為是高文明對低文明的教訓,高生活水準對低生活水準的合理攫取,但事實上,沒有誰是真正贏家。歷史對我們沒有真實意義時,人命的幸與不幸,公平與不公平,如福爾泰(Voltaire) 所說,是人類理智很少在歷史事件中發生作用,相反的被一些微不足道的因由,產生最悲壯的結果。誠哉斯言,從道光二十年(1840)英國人在中國發動的「鴉片戰爭」到一九五〇—一九五六在非洲發生的「毛毛屠殺事件」,哪個不是如此?躺在「大英歷史博物館」裡幾百萬件的歷史文物,似乎默默地說明了這一切。
相對古代的希臘人、波斯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近代的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德國人和日本人,都曾留下企圖征服世界的歷史文獻,而翻遍中國浩如煙海的各類典籍,卻沒有發現中國有如此記錄,這當然是中華農耕文明固土自守,安土重遷的結果。這種文化的特質,在歷史的某一階段,或許會因外來因素受到挫折,但卻能護佑中華文化,長傳至今,成為目前人類唯一的古文明。我們在討論英國殖民主義的同時,似乎不能忽視這樣的結果,以及這樣的結果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所產生的意義,尤其是,它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成為穩定中華民族心理的沉澱和內涵。
英國社會穩定的基石:貧窮法案,均富思維和中產階級,也引起我廣泛的興趣。「貧窮法案」的核心意義,是藉由各種合理的手段,消弭貧窮和閒置人口,使社會財富能夠重新分配,加上健保、退休和失業的福利,使中產階級人數增加,因而保證了國家政治和社會的穩定,這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人民的義務。中國在這方面明顯望塵莫及,老百姓心理的鬱和怨懟,與貧富不均息息相關。當時國民黨因此丟掉江山,中南海的領導們,似乎應該從此汲取教訓,引以為戒。
第一章「回到未來」,就我部份,容我稍作補充。話說二〇〇六年初,永泰問我他想回牛津再修博士的意見時,我不置可否,因為我知道祇要心意已決,就是泰山崩於前,他是不改其志的。更何況,為此他魂縈夢迴,牽腸掛度肚了整整三十五年,旣然現在各種條件都己成熟,己水道渠成,回鍋牛津,繼續學業,再結前緣,應是順理成章。
二〇〇六年九月中,我陪他到牛津報到,也是前緣再續,怎麼說?記得一九七一年初夏,永泰負及笈英倫,我們幾位好友到臺北松山機場為他送行,離行依依,永泰當時噙著淚水走進「出境」通道的情景,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送行的朋友,均已失聯,這次永泰既然要我陪他,我認為也是再續前緣,故義不容辭。
在倫敦機場發生的慘狀,書中均有詳述。不過,我想當時受到九一一的影響,機場把關相當嚴格;其次是英國人保守心態使然。然而,這一切不愉快,在三年半永泰拿到博士學位之後,都應置諸腦後,二〇一一年五月,我們帶著激動的心情,參加他的畢業典禮,也看到他終於通過了生命底層的孤絕,找到他生命中真正的價值。
希望永泰從此能夜夜好眠。
Music: Schubert Arpeggione -Andreas Brantelid
大軍 寫於洛杉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