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趁這兩天的金球獎頒獎熱潮,順勢寫了篇對新竹電影院的回憶文**
新竹- 影像博物館 日據時代稱為「有樂館」,戰後改名「國民戲院」, 是台灣首座有冷氣設備的歐式戲院 |
其中國民大戲院是唯一一家公營的電影院,每逢禮拜天上午都會配合政策放映勞軍電影,過新年或特別節目時白天還在戲院裏辦些慶典活動。記得在國民戲院看過國王與我、七對佳偶、西城故事等歌舞片,還有 亂世佳人、山、父親離家時等動人的故事片,以及當時很賣座的西部片荒野大鏢客系列及西部開拓史等影片。
離東門城最近的新新戲院則是以放映國語片為主。在新新戲院看過早期張小燕演的關山行、歸來等黑白片,還有後來香港拍的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七仙女等黃梅歌舞片,因為是國語片院,所以有新片推出時常常有電影明星前來隨片登台宣傳影片,造成轟動。
在新新戲院斜對面不遠處就是國際戲院,國際戲院當時是唯一以放映日本片為主的電影院,頗受老一代受過日本教育的觀眾所喜愛。在國際戲院看過的有宮本武藏、桃太郎、魔斯拉怪獸系列等影片,還有一部韓國的戰爭電影紅巾特攻隊。附小的同學每年的校外電影教學都是排隊走路到國際戲院看電影,我們看過海底奇觀、沙漠奇觀、還有1960年羅馬世界運動會的紀錄片。
學生時期最常去的電影院,就是在勝利路與武昌街交口的新竹與樂民兩家戲院,兩院位置在斜對角,放映的影片也類似,都是美國的首輪電影為主,許多經典名片都在這兩家戲院上映過。
記得去看十誡、賓漢及萬夫莫敵等幾部長篇大戲時,我媽媽還幫我做了便當在中場休息的時候吃,另外一些記憶深刻的片子如二次大戰的黑白片百戰榮歸、最長的一日、六壯士、桂河大橋、第三集中營,當然還包括了附小歌詠隊強力推薦的德國音樂片野玫瑰及菩提樹。
中央戲院在新竹城隍廟對面,當時是以二輪院線為主,國片及西片都演,讓那些首輪向隅的觀眾有機會欣賞。
在世界街的新世界戲院常演一些台語片,像當時由李冠章與矮仔財主演的王哥柳哥遊台灣系列片,即為模仿美國極為走紅的勞萊與哈台喜劇二人組,很受台灣觀眾的歡迎,有時還有一些歌仔戲劇團在新世界戲院搭台賣票演出。
比較有意思的是新舞台戲院,小時候曾去新舞台看過電影,電影院的座位不像其他的戲院是翻背式座椅對號入座,而是長條的木板凳不對號入座,觀眾大多是年紀較大而且識字能力不高的人,有一次看的是一部黑白美國西部片,影片有中文字幕,但是在二樓放映機旁由一位工作人員拿著麥克風,向全場觀眾用台語配音說電影,影片中的對話都是同一人完成,喜怒哀樂情緒還要配合劇情,讓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用台語配音說電影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勝任的。
最遠的電影院就是光復路上的介壽堂戲院,是在民國49年才開幕,早期都是提供二輪電影,國片及西片都演,還有國語配音的粵語黑白武俠片,暑假常騎腳踏車去看戲,票價只要兩塊錢,下午觀眾較冷清,晚場觀眾多數是在一中心服役的阿兵哥們。
每個電影院進門收票口旁的櫃台上,會有一疊印有簡單敘述電影故事的「本事」,是用很薄的紙印的,觀眾可在開演前先了解電影內容,多數人在電影開演後就隨地一丟,散場時工作人員要花很多時間清掃。
電影開演以後常有遲到的觀眾,電影院內太黑不易找座位,通常會有服務員用小手電筒帶位子,後來我學了一招,就是如果遲到的話,在入場前兩三分鐘,先將一隻眼睛閉起來,進了電影院就能馬上適應黑暗的劇場,還蠻有用的。
當時的電話還不普及,電影開演以後如果有人在門口要找觀眾,可以在門口寫一個字條給放映室,放映師會在銀幕邊上用幻燈片打出某某先生或小姐外找,或某某人家有急事請速回等簡訊,也算是一種服務。
每家電影院的門口都有腳踏車寄存保管處,每次兩毛錢,付錢後管理員會給一短繩,上掛有兩個同號的小木牌,一個掛在車上,一個帶著看電影,出來後對號取車,保管處還備有打氣筒,借給車胎氣不足的客人打氣。
電影院前的手繪電影看板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廣告,都是用帆布木框拼起來,通常都有一層樓高,早年電影院都會聘一兩位看板油畫師,每週隨影片更新看板,也造就了許多傳統藝師的工作機會。
到了夏天,電影院的門口都有賣扇子的,看電影的人都喜歡帶一把扇子進場,電影院的廣告寫的是冷風開放,就是在戲院內兩邊牆上裝了幾個電扇,整場不停的吹著,坐在中間一點的觀眾還得自己扇扇子。
如今新竹多家大型的影城開幕之後,這些電影院關的關改的改,都不再放映電影了。
Music Ennio Morricone - ♫- Cinema Paradiso
大方 2014 2.5
簡直不敢相信黃大方的記憶會這麼好.一點一滴記得淸淸楚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