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作文50+3] No.116: 川西 ,青藏高原之旅: 第三篇「人文」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西自巴顏喀喇山,東抵橫斷山脈,北起祁連、崑崙山,南至喜馬拉雅山脈。面積約 25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總面積四分之一以上。但人口只有一千萬,只佔全國人囗 0.8%,包括藏、漢、蒙、羌、回、納西、土等民族。其中藏族佔近五成,約五百萬。

由於高山環繞地形封閉,長久以來,青藏高原如同遺世獨立,演變成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生活樣貌。

藏族又可依居住地區、生活習慣和語言(註:文字相同),分為若干主要系:

「衛」- 居住在前藏地區, 以拉薩為中心。

「藏」- 居住在後藏地區, 青藏高原,以日喀則為中心。
-- 西藏:唐朝稱之吐蕃(Tibet 之本音);元、明朝稱烏斯藏;清朝稱之為西藏。

「安多」- 居住在西藏東北方及清海省。
-- 安多祖先為鮮卑族,為慕容氏部落的一支,從遼東遷至內蒙古,再移至甘肅青海南部。他們逐步征服了當地羌人及氐人部落。公元329年建立起吐谷渾王國;公元663年被吐蕃所滅。之後兩個民族開始新的融合,形成了今日的安多人。

「康」- 居住在藏東及川滇境內 , 為原先西康省範圍。
-- 西康在周代為西戎、西羌地,吐蕃王朝七世紀對外擴張,向東征服之地被稱為「朶甘思」意思是匯合之區域,近代簡稱「康」。


這次川西旅遊見到的藏族有:
安多及康巴 - 以遊牧為主,分佈在甘孜及阿埧藏族羌族自治州。

- 康巴人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頭上缠着一大把红色或者黑色的絲線。

另有少數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嘉絨藏族 - 為唐朝駐軍與吐蕃移民之後代。

重要的景點包括:
1. 大禹故居 - 北川羌族自治縣。(非中原人士?)

2. 卓克基土司官寨 - 土司始封於元朝,歷經十七代。官寨建於清代,1937年改建,總面積5400平方公尺;四合院結構,五層樓房,共有63間房。「長征」時毛澤東在此居住過。




3. 梭坡古碉群 - 歷史上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古碉群。清乾隆時,丹巴有不下三千個古碉群,現存在不到一百五十個。古碉樓高十六、七層,它們矗立在藏寨中,是軍事防禦基地。

4. 丹巴甲居藏寨 - 甲居:藏語是百戶人家之意。藏寨從大金河谷,層層向上攀升,直到山峰,一幢幢藏式樓房分散在樹林中。嘉絨藏族有150戶居住於此。相傳西夏被成吉思汗滅亡後,部份貴族避居於此。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選為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首。

藏族民居大多是土石结構,冬暖夏凉。牆體外表均由粘稠性較强的黄泥塗抹,再用棕红色、白色颜料塗成不同的花纹,圖案線條分明,有的像花瓶.有的像字形。樓層一般分三層,底寬上窄,呈梯形狀。


道孚縣附近的藏族民居與眾不同:他們使用巨大的原木建造房屋 ,木頭要存放三年以上,待完全乾燥後才能使用。去八美路上,潘師傅帶我們參觀其中一家民居。房子去年才完工,非常大,有三層:底層儲物,第二層包括客廳廚房,最上層為臥室及經堂。木頭連接處都用木榫,內部尚未油漆,據說前後平均要花七年才能完工。



青藏高原自然環境艱苦,地廣人稀,雖然天然資源豐富,但開發資金及交通運輸都很困難。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中共中央才開始大規模在人、財、物上援助支持青藏地區。我們沿途看到的城鎮、民居、道路很多都是近幾年才完成的。藏族民居都有太陽能集水器、小耳朵電視天線等免費現代電器。
無線電話訊號很強,打國內OK,但打台灣就是不通,一到成都就沒問題,可見藏區還是有管制。

四川進藏的兩條國道317 及318, 目前都在全面整修;另外許多穿山隧道也在挖掘中。
一旦完工進藏就會變的舒適容易;相對的自古以來「進川藏難、難於上青天」的樂趣也將隨之消失無蹤。

*  中國大陸318國道起點為上海,終點為西藏友誼橋,全長5,476公里,成都至拉薩全長2,142公里,是中國最長的國道。318川藏南線在北緯30度線上,被譽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是一條經典的單車進藏線路。這條線路需要翻越10餘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大山,跨過金沙江、怒江、瀾滄江這三條大江,景色堪稱奇美與奇險並存。
騎腳踏車沿川藏公路進西藏,須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艱辛且多危險,遠山雪峰突立,陽光映照下,無數銀光在藍天下閃爍;接近峽谷處,山巒起伏跌宕,縱橫交錯,林海茫茫,層林盡染, 是單車旅遊探險愛好者和攝影師的極樂所在。


Music ♫ : 騰格爾 - 天堂

* 附上110 張照片作為參考

竹麟 2014. 2.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